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放大千倍的微观世界里,他们造尖端制造的“尺子”|百企探新质·专精特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3:15:00    

在板石智能实验室,随手将一块精密模具放置到闪测仪上,一旁的屏幕上随即显示几何形状、尺寸精度等各项参数。“闪测仪就像是研发人员的眼睛,能将被测物放大并量测,是一个探索微观世界的利器。”板石智能CEO程恒恒说。

测量能力,关乎从根本上解决高端装备制造质量问题。当前,我国装备制造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首先要解决制造质量问题,其核心关键是解决超精密测量能力问题。

板石智能(优可测)总部位于深圳,自2020年成立以来,每年保持营业收入100%复合增长,是一家专注于提供智能制造、科学研究过程中精密仪器和半导体量检测设备的高科技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仅三年,板石智能就拿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一丝一毫创奇迹

一台中等精度的光刻机,有3万多个光机零件,其中70%是精密和超精密级的,需要600多种专用精密和超精密测量仪器。由此可见,超精密测量对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质量的重要性。

很多产品精度要求达到微纳米级,比头发丝还细,甚至要达到亚纳米级(1毫米的十万分之一,一根头发丝直径约为0.06毫米)。超高精度,正是国外不少装备的核心竞争力,其产品竞争力好就好在精度。

程恒恒曾在长期任职3D视觉领域国际大厂基恩士,他注意到,3D视觉检测方案过去一直被国外大厂占据垄断地位,“全球高端科研检测仪器等尖端设备,都是被国外巨头把持着”。

然而,检测设备始终受制于人,这些企业对国内一些重要的科研单位、企业限制销售,基于此,他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市场机会。

国外工业化进程比国内早100多年,检测设备也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要想超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一方面,中国有着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技术也就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国内有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这来源于过去几十年来制造业领域不断积累下来的工程师、科学家红利。

“通过在软件算法上的突破,可以弥补硬件上的弱势地位。而且,很多企业也愿意给国产设备试错的机会。”这成为程恒恒敢于跳出来自己创业的“底气”。截至目前,板石智能100多名员工中,软件算法的就有近五十人。

每一次产业变革,都会激发对新技术的需求。板石智能赶上了AI发展的大爆发时代,研发的科研仪器和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可以应用于半导体、精密光学器件等产业的良率检测。过去,生产对精度要求没那么高,甚至员工用大倍率的显微镜也能发现,AI兴起后,对高精度微观检测需求产生了巨大增长。

在光学领域,客户使用半导体工艺加工微透镜,以一个八寸的晶圆为例,每个微透镜只有针尖大小,一个晶圆有几千上万个微透镜,过去10片晶圆需要10个人检测10天,现在只需要放在板石智能的设备上,一个小时就能呈现结果并且自动统计分析。

比谁“跑得快”

其实,全球范围内,对科研仪器和量检测装备而言,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

程恒恒坦言,很多情况下比拼的不是“你有我无”,而是谁能跑得更快、更好。客户的产品在不断更新,例如苹果、华为的硬件产品每年都会有创新迭代,反过来也就需要新的检测手段。更好更快地满足客户需求至关重要。板石智能和一家intel供应链企业合作,给到的解决方案只需要一个月,而另一家传统供应商则需要8个月乃至一年时间。

精密零件快速测量的闪测仪领域,全球的高端市场基本都被日本某知名企业所垄断。特别是国内的日资企业,他们在选择这类仪器时往往会倾向于本土品牌。

当时,上海某知名日系合资车企计划采购一批闪测仪,用于车辆零部件质量检测。在对比了多家品牌后,该企业发现,优可测的闪测仪,在性能和操作便利性上足以对标某日本一线品牌的产品,在用优可测产品时也不需要长时间培训,这大大降低新设备导入的学习成本和应用门槛。

在产品对标测试阶段,该企业工程师为响应产线上的紧急事件,发起了临时沟通,虽然已经是周五晚上7点,优可测工程师团队及时响应,问题在30分钟内就得到了解决。

要知道,日韩企业相对比较保守,品牌观念非常深,想打入他们的供应链是非常困难。“即使技术和国际大厂的处同一个水平线,人家凭什么买你的?他们看重的除了性能还有服务,客户提到的一些功能,能不能马上开发出来?”程恒恒说。

”如果只是便宜,客户就买吗?其实,工业客户更多是对价值敏感高于价格敏感,例如我们有一个光芯片领域的客户,研发阶段有几个非常关注的产品参数需要检测,市面上的产品没有这个功能,竞争对手报价要9个月开发,我们只用了2个月时间。”程恒恒说,板石智能顺利拿下了这个客户,再从研发阶段到量产阶段,这家客户有了更大的需求,于是又采购了更多设备。

一直以来,国际巨头长期占据了高端科研仪器市场,但正是这种垄断地位,使他们也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在服务客户时,经常是“爱买不买”的态度,作为乙方的销售反而掌握主动,对很多客户是怠慢的。

相比之下,对于创业型公司,则更加珍惜客户给予的每一次机会。“中国人有着不一般的勤奋和努力,只要客户给了一个测试的机会,我就有能力扩大份额,拿到更多订单。”程恒恒说。

对一家以技术见长的公司来说,往往容易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技术成为商业决策的出发点,而非市场需求。板石智能要求,陪客户一起研发。“研发人员最忌讳的是,把自己关到实验室,觉得自己开发的产品很了不起。实际上客户需求总是相对复杂的,提出许多问题,产品经理和市场同事一起冲到客户一线,深度了解客户需求,这样开发出来的产品才是客户想要的,才有竞争力。”程恒恒说。

瞄准行业“第一”

在一个工业细分领域,往往考验的是企业能否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亿渡数据和智研咨询整理的数据显示,我国电子测量仪器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308.5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77.78亿元。根据市场预测,2024年我国电子测量仪器市场规模将突破400亿元,2025年预计将进一步达到422.9亿元。其中,高精度测量仪器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增长极之一。

“科研仪器和量检测设备的每个细分品类市场规模都相对较小。硬科技领域分工非常细,市场诱惑很多,认清自己的优势非常关键。”程恒恒认为,要专注于自己认定的产品方向,先把产品一个一个做穿做透,才可能有机会去拓展新品类;做“专”要比做“大”优先级更高。

有业务员提到,围绕高精度光学检测可以应用于某款产品的良率检测,做好了全国可能几百台订单。但当下,对板石智能更重要的是聚焦,做否决题。

“你在这个品类是否做到了性能第一?你在这个行业的占有率有多少?这个行业是否还有上升空间?如果这三点,都得到了肯定答案,才能去考虑新赛道,否则你没有理由去做。”程恒恒说,许多创业者可能觉得哪里都是肉,但却不能深刻认知到新赛道面对的行业壁垒、核心技术等带来的挑战。在日本,围绕丰田这样的终端企业,有非常多小型的配套商,就是几个人、十几个人的规模,提供很细分的产品和服务,由此也诞生了非常多的百年企业。

因为坚持高质量国产替代,板石智能的主力产品客单价还能以每年15%的水平不断增长,而且越是高定位,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反而并不激烈,板石智能也逐步有了海外搏击的勇气。

程恒恒说,虽然欧美市场制造业场景不如国内丰富,但留下来的都是高端制造业,只有把国内的市场打牢,才可能去国际市场搏击。“对标全球最好的仪器设备性能,使高端仪器设备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是我们这一代创业者应该做的事情。”

【点评】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教授郭斌:

国产替代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个时代性、趋势性的机遇,也是中国企业在逆全球化时代寻求增量增长机会的一个重要来源。专精特新企业由于它们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定位使得它们更有可能在产业链中捕捉这样的机会。然而,要抓住这样的机会也并非易事。板石智能(优可测)的实践揭示了捕捉这种机会背后的策略性原则:企业需要具有长期主义的精神,在核心技术与能力上坚持投入资源、不断迭代与发展,甚至有些时候需要牺牲一些短期的利益;要对客户的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基于这样的需求洞察去牵引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研发,而不仅仅是单纯强调技术本身;在性能、价格与市场响应三者之间不断地追求极致的 平衡,从而在为客户提供价值的同时建立起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壁垒。

中佳知识产权服务集团咨询专家、广州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促进会入库专家郭玲玲:

板石智能在智能制造与科研仪器领域实现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中,凭借卓越的研发能力,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板石智能一方面捕捉市场需求,通过创新软件算法来弥补硬件短板,力求在超精密测量技术上实现 “弯道超车”;另一方面,板石智能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精准对接半导体、精密光学等高端制造场景,获得了市场的青睐。板石智能的成功,离不开其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新兴增长点,通过持续的产品与服务创新,逐步落地场景的价值创新策略,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企业档案】

板石智能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专注提供智能制造、科学研究所需的科研仪器和半导体量检测设备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标准化的产品使其广泛服务于半导体、精密光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葛政涵

统筹:程鹏 马华

策划:陈韩晖 赵兵辉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中佳知识产权服务集团

【作者】 郜小平;葛政涵

南方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