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了解几位崇明英烈的事迹
202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1938年3月18日崇明沦陷,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崇明岛上的有志之士和爱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为铭记为民族解放英勇牺牲的崇明英烈,区烈士馆开展“我们来看望您”清明祭英烈活动,宣传一批崇明英烈的事迹,努力营造崇尚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浓厚氛围。一起来了解几位崇明英烈的故事。
蒋煊洲

蒋煊洲,字光亚,1909年12月生于今属崇明区中兴镇永南村一书香门第。读书期间,在“五国”爱国运动的影响下,不断学习进步思想,探索救国真理。1933年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南京、崇明的教育机构任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组织进步力量同恶势力作斗争。1938年3月,日寇侵占崇明后,他回到家乡组织常备队,开展抗日斗争。常备队在斗争中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四区的抗日常备中队。崇明民众抗日自卫总队成立后,常备中队改编为总队的一大队第一中队,蒋煊洲任中队长。他作战勇敢,大小参战10余次,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老百姓都称他“蒋扑命”。日本侵略军对他恨之入骨,曾多次通缉,两次焚其房屋,砸毁其全部家具。1939年8月,蒋煊洲奉令率部开赴小坚河,打击通敌叛变之杂牌部队。战斗结束后,留下负责降兵改编工作。8月20日,突遭200余名日伪军袭击。蒋煊洲带病率领数名战士掩护部队突围,与敌人血战到弹尽枪毁,最后壮烈牺牲。
抗战胜利后,人民为怀念蒋煊洲烈士的丰功伟绩,将汲浜乡命名为光亚乡。
范本和

范本和,1919年1月出生于崇明庙镇一个农民家庭,参加革命后化名万刚(岗),14岁离乡到上海一家印刷厂当学徒。面对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他和工友们一起参加罢工斗争,经过不断的磨练,逐渐成为罢工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范本和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共地下党秘密吸收他为党员。1940年,范本和被派往苏北“抗大”五分校学习,1941年5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又被选送至新四军军部保卫训练班接受专业训练,7月赴阜东县保安处任职,当时斗争激烈,范本和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斗争。1943年初,日伪军对阜东县进行扫荡,范本和受命去獐沟区开展反“扫荡”斗争。他深入群众,发动和组织当地军民进行顽强抗争,深受群众爱戴。5月1日凌晨,范本和与联防队在前往县政府途中,队员突然发现100多名全副武装的伪军包抄过来,范本和在撤退中遭遇敌人,腹部中弹倒地,为掩护队友,命令他们先撤,最后不幸牺牲。阜东人民为了永远怀念烈士,把他牺牲的地方命名为万刚乡。
瞿犊

瞿犊,字墨犀,1913年4月生于崇明桥镇元六港一户绅士家庭。他9岁进入高小读书,16岁考入中国公学文学部。大学毕业后,瞿犊先后创办了振德中学、德润小学,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上海第二次淞沪战争爆发后,瞿犊决心走武装抗日之路。瞿犊领导江苏启东县一带农民向地主借粮,帮助农民渡荒,组织起一支抗日部队。为了解决抗日武装的给养问题,瞿犊还把父亲的140多亩土地变卖了,毁家纾难的精神鼓舞了战士的抗日热情。
1938年4月9日下午,瞿犊率部在启东石陀港伏击了日军2艘运输船,日军措手不及,仓皇弃船逃窜,拉开了启海地区全民抗日的序幕。随后,瞿犊的部队取得了久隆镇伏击战胜利。在浏桥战斗中,瞿犊率部拔除了日军据点。面对日军进攻,战士们坚守阵地,灵活机动夜袭日军,迫使日军退出浏桥,打出了军威。
1938年8月下旬,瞿犊回到崇明开展抗日活动。他组织成立了“救国会”等抗日组织,宣传抗日救亡路线,联合崇明各路分散的抗日游击队,组成了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简称“崇总”)。同年10月,瞿犊部队联合国民党陈赓尧部同时向堡镇、县城、庙镇的日伪军发动总攻,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1939年1月10日,瞿犊在启东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
尹志方

尹志方,1921年2月生于崇明新河镇。小学毕业后,经人介绍到上海大中华兄弟印刷所当学徒。在厂里,他工作勤恳、思想进步,被地下党组织发展为党员。入党后,他利用当印刷工的有利条件,秘密印刷传单、宣传标语,积极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1941年冬,奉命调往苏北兴化县花顺区九里乡,任民运指导员。面对复杂艰苦的斗争环境,他白天和群众一起下田劳动,发展生产,晚上则挨家挨户宣传革命思想。他发动群众成立农抗会和武装联庄会,建立了一支80多人的民兵组织,利用黑夜和熟悉地形等有利条件,给日伪军有力的打击,搞得敌人心惊肉跳、坐立不安。1943年7月15日,尹志方带病至大马工作时,因叛徒告密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软硬兼施,但他始终没有屈服。8月14日,尹志方被敌人秘密杀害。尹志方牺牲后,当地政府将九里乡改称志方乡,将他遗体所葬的地方命名为志方村,后来还建造尹志方烈士陵园,以示纪念。
王少直

王少直,1917年生于崇明城桥镇一户书香门第之家。他初中毕业后,先后在上海震旦大学附属高中部读书,不久随兄嫂去南京读书,抗战爆发后回乡。崇明沦陷后,他和表兄逃难上海。同年秋末,他离开上海到苏北,在海门县沙家仓创办勤业小学,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参加革命工作。
1942年9月,王少直任海东区财粮股长,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4月,日伪军对根据地实施“清乡”,王少直带领工作人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穿插在敌伪据点之间,征粮征税,直到完成任务。征收夏季爱国公粮时,他不畏艰险,和财税工作同志插到敌伪据点附近,亲自带“粮串”、带秤下乡,进行夏征动员,使群众自觉缴纳爱国公粮。征收的粮草,保管在可靠的群众家里,开创了把夏征工作深入发展到敌人据点周围的先例。
1943年12月29日深夜,王少直与东南警卫团二连100多人来到富荫乡韩、朱两宅准备伏击日新河据点出入的日伪军,不料被人告密。次日凌晨,遭受曹家镇、海复镇、东兴镇、川流港、南阳村等据点出发的敌人重重包围。战斗中,全体指点员奋勇拼搏,终于杀出重围。在突围中,王少直为保护重要财经文件,不幸中弹牺牲。牺牲后,当地人民为悼念烈士,将他牺牲地命名为少直乡。
资料:区档案馆
编辑:李琳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