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风筝“显眼包”大比拼,谁把俺“姨”给放天上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06:34:00    

近日,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

在这里

你可能很难找到一只常规的风筝

毕竟

“你咋不上天呢”这句口头禅

在潍坊风筝节变成了现实

给潍坊一根线

它在天上给你全世界

动物界“顶流”集体出道

水里游的、地上跑的

通通变成了天上飞的

这是?章鱼成了精?

海绵宝宝看了都要说一句:

章鱼哥,你飘了啊!

咦?谁把俺“姨”给放天上了?

自助巨型西瓜

都整点儿

相比之下,可爱的哪吒

竟然都有些普通

200米龙头蜈蚣风筝

130节,每一节都印有

潍坊代表性文旅地标

连春晚的机器人

都来潍坊的天上跳起了二人转

电动车禁止上楼

但是能上天

图源齐鲁晚报

三轮车也紧紧跟上

步入“飞天”序列

脑洞大开的风筝让人大开眼界

天上挤满了“显眼包”

网友直呼:“万物皆可飞”

放飞的不只有风筝

还有无限的脑洞啊!

不过,这潍坊风筝的“脑洞”

可不是一天练成的

它的历史能追溯到2000多年前

风筝早期是军事和通信工具

风筝在古代,北方叫做“纸鸢”,南方叫做“鹞子”。风筝起源于中国,后传至世界,其雏形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韩非子》记载墨子耗时三年制成 "木鹞",虽仅飞行一日便坠毁,却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实践。鲁班在此基础上改良材质,以竹木结构打造 "木鹊",实现"三日不下" 的滞空效果,标志着先民对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初步掌握。

汉高祖时期,韩信把纸鸢放飞空中,根据放线的长短以测军队到未央宫的距离。梁武帝被叛军围困时,他儿子放纸鸾求援。结合史实记载,风筝早期是被用作军事、通信、测量的工具使用的。

到了唐代,风筝大多用来传递军情,狄仁杰就曾用风筝传递军审文件。后来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风筝逐渐变成人们的一种玩具。到了唐晚期,风筝成为宫廷游戏。除了白天,在夜晚还给风筝挂上灯笼,在《息灯鹤文》中就记载了这样的盛况。

五代时,有一位毫州刺史叫李邺,他把竹笛绑在“纸鸢”上飞上天风吹入竹笛孔,发出筝鸣声因此有了“风筝”一词。

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为风筝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放风筝已成为文人墨客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题材,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在制扎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文学作品中的“风筝”

风筝不仅是天空的“舞者”,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高鼎《村居》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绘了儿童放风筝的欢乐场景,体现了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寇准的“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则将让纸鸢化作士人的精神图腾,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郑板桥在《怀潍县》中描写的清代老潍县放风筝的热闹场景,用细腻笔触展现老潍县的春日风情与人文气息。

当然还有元稹眼中“去地渐高人眼乱”的讽喻,吴性诚看出“万里扶摇正洒然”的超脱……

明清时代,许多文学家以风筝为题材,留下了不少佳作。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最具代表。他在其作品《南鹞北鸢考工志》里,对风筝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介绍。据传在这部书中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制技法,由此形成了“曹氏风筝”这一大流派。

《红楼梦》第七十回,大观园众人放风筝,晴雯将宝玉的大鱼风筝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

这里的放风筝,演变成了一种习俗。当风筝放到天上,然后剪断手中的线,那人的“晦气”也就被放走了,消灾消病。

小小的风筝,从最初的军事用途起源,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千年的漫长演化,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如今这些造型奇特的风筝也许很吸引眼球,但我们不能忽略,中国风筝艺术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趁着春光正好,找一处安全空旷的地方,一起去放风筝吧!

这么多造型奇特的风筝

你最喜欢哪一个?

你还放过哪些有趣的风筝呢?

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图文综合自共青团中央、耳朵里的博物馆、青春山东、齐鲁晚报、中国国家地理、央博、中国风筝协会、青岛出版集团、中国工艺设计研发中心、视觉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