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导师传帮带,徒弟学得快,“00后”农业委培生成为“庄稼好医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1:30:00    

“最近气温回升快,麦田会不会暴发病虫害?”

“这两天要重点查纹枯病。去年这块地发病早,现在茎基部要是出现云纹状病斑,就赶紧用井冈霉素喷雾。”

“看!蚜虫已经露头了,吡虫啉要提前备好。”3月31日,扬州仪征市真州镇长江村一块农田里,一位年轻人和镇农技员王美勇讨论着小麦生长情况。

扎根田间

王美勇,63岁,农技专家。1984年工作以来,为当地农民服务了40余年。他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助力农民增收,被农户亲切地称为“王工”。年轻人名叫孙添,25岁,镇农业委培生。所谓农业委培生,是仪征市近年来通过政校合作方式,定向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农村人才。

据介绍,仪征市农业委培生培养工作从2016年起步,累计招录44人,当地10个乡镇(园区)实现全覆盖。2019年以来,8人通过入额遴选进入真州镇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安全生产等岗位。

入春以来,气温升高,孙添每天要到农田看看。这个稚气未脱的“00后”小伙,手臂晒得黝黑,干劲十足。“农技员就是给庄稼看病的医生,每天要和庄稼待在一起。”这是师傅王美勇经常给孙添念叨的一句话。农业委培生为农业发展带来动力。新来的委培生工作经验少、实战能力弱,怎么提升?镇农业农村部门借鉴高校里的“导师”制度,通过“导师带徒、田间实践、项目试点”,摸索出“传帮带”制度,为“三农”工作打下人才基础。

“记得2022年入职之后,老师安排的第一个活儿,就是去田里观察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孙添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说,他连续在田里观察了半个月,皮肤晒得黝黑,才感觉“知识从书本落进了地里”。从事农技员工作,到了田里什么活都要学。小到推荐作物品种用量,大到病虫害判断、用药施肥方案、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孙添说:“虽然干活的时候有点累有点苦,但看到种田大户问题解决,内心特别充实。”

师傅王美勇表示,作为一名农技员,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农民来给庄稼问诊,有空就要去田里转悠,主动帮大户查看庄稼生长情况。一发现问题,就立即告诉村民。时间久了,谁家种什么、在哪里种、长势如何,一清二楚。

据了解,师傅“田间问诊”工作法对孙添触动很大,如今他只要没事,就骑着电动车到田间转悠,出去看到路边有作物种植,会下意识看看长势、有无病虫害。“多亏师傅传帮带,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孙添说。

用心学习

“在导师的指导下,农业委培生得到快速成长,从‘门外汉’变成了‘新农人’。”真州镇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办公室党支部书记俞春梅介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傅们”带着年轻人学习到一定程度后,会选择放手,让他们自己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通讯员 真萱 赵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