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青岛 | 血脉相融 山海同证:青岛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的密码
黄海之滨的浪涛奔涌着红色基因,胶州湾畔的朝阳见证着军民情深。2025年4月23日,当“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桂冠第十次花落青岛,这座“爱军之岛、拥军之城”,用三十年如一日的赤诚与坚守,在新时代双拥画卷上挥洒“十连冠”的辉煌笔触。从长门岩岛亮起的第一盏电灯到35万市民登临“国之重器”的震撼瞬间,从1993年初次摘冠到如今的“十连冠”成就,青岛军民以山海为证,将“爱我人民爱我军”的誓言镌刻成永不褪色的城市勋章。

01
红色基因孕育双拥征程
从奋进征程走来的“山海回声”
青岛的双拥之路,是一部用热血与忠诚书写的城市史诗。当1993年“全国双拥模范城”的金字招牌首次授予这座城市时,或许人们还未预见到,这场一路探索、一路焕新的实践,终将升华为深入骨髓的城市品格。青岛军民携手走过的30余载春秋,恰似黄海潮汐般生生不息。
“最佳海湾筑军港,最美地块建营房,最优儿女穿军装,最好保障献国防”早已超越口号,于红色沃土萌发,化作看得见的硕果。当长门岩岛结束58年“无长明电”的历史,当朝连岛告别70年“望天取水”的困顿,青岛用2亿多元的年度投入,在祖国海防线上点亮领航灯火。全国首家拥军支前实训基地的落成,让“部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的场景鼓舞人心。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驻扎在偏远哨所、浪尖礁石的官兵,始终被青岛紧紧牵挂——“情系边海防”活动寄出的慰问信、贺年卡以及慰问品,饱含着人民感激爱戴的心跳。
历史的指针回拨至2020年,当“九连冠”的捷报传来,青岛军民没有沉醉于奋斗征程沿途的景致,而是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全市双拥工作总结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动员大会,马不停蹄奔赴更为远阔的新目标。
在青岛双拥工作的图谱上,制度建构始终是最鲜明的坐标。这座城市深谙“经久之策在机制”的治理智慧,将双拥实践中凝结的经验结晶,淬炼成全国首创的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在30余载的军地联席会议中持续焕发新生——市级党政领导和驻青部队首长亲自协调推动重大事项,既是制度创新的“策源地”,也是破解难题的“推进会”。900余件军地互办实事项目的顺利办结,如同朵朵浪花汇聚成潮,泛起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悠扬回声。

2025年春季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荣归”返乡欢迎活动。
02
机制创新激荡双拥活水
在改革浪潮中书写“青岛答案”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青岛深知:双拥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永不停歇的自我革新。“走访慰问全覆盖、互办实事全落实、服务官兵全方位、社会拥军全要素”的“四全”工作法应运而生;“思想政治工作室”“就业创业工作室”“法律援助工作室”“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室”“双拥工作室”实现了工作模块化、任务清单化、流程标准化,预示着青岛的双拥实践已然突破传统窠臼,在创新的星辰大海中劈波斩浪。

退役军人拥军支前志愿服务队参与防汛抢险救灾。
档案柜里,28份2024年军地互办实事项目清单整齐排列,每份文件都浸润着“言必信,行必果”的真诚。2024年,青岛以“部队需求就是行动号令”的担当,全力支持部队战备建设和后勤保障能力提升,交出年度军地共建项目办结率100%的硬核答卷。同时,青岛严格落实党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和双拥工作年度述职等制度,推动双拥工作实现从“纸面规划”到“落地生根”的有效落地。
青岛以“先行先试”的昂扬姿态打造退役军人服务标杆,完成国家级标准化中期评估验收,发布全省首个退役军人政务服务地方标准。青岛打造退役军人政务服务“15分钟服务圈”,对四级服务中心(站)服务事项全面梳理,统一100余项服务事项办理指南和标准,将45项高频服务事项纳入基层退役军人站“通办清单”,让“规范有序、触手可及”的服务承诺成为丈量城市温度的标尺。

退役军人安全应急实操实训现场。
机制创新的生命力,最终要体现在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上。青岛对退役军人的关爱,体现在“扶上马再送一程”的细致入微:“阳光安置”办法、“双向选择”机制之下100%的岗位匹配率,让“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照进现实,生动诠释着对退役军人的郑重承诺;军人子女“随申请随入学”、行政事业编随军家属“随来随安置”,构筑起坚实后盾;“荣军鹊桥”上252对新人牵手成功,则让钢铁军营绽放出柔情之花……这些充满温度的数字,勾勒出青岛双拥工作的荣军底色。正如驻青部队官兵所言:“在青岛当兵,从踏上这片土地开始,就能感受到整座城市为你托底的温暖。”

“智慧荣军”信息平台。
与此同时,青岛紧跟时代发展浪潮,为双拥实践插上数字翅膀,“智慧荣军”信息平台如春潮涌起,拥军优属工作正式迈入“云上赋能”新纪元——退役军人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业务平台“一网统管”,利用数字化手段更好辅助科学决策,赋能业务办理全面提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智慧荣军”信息平台集成了退役报到、权益维护、志愿服务、档案管理等50余个功能模块,服务内容涵盖移交安置、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等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退役军人服务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退役军人的华丽转身,同样离不开青岛这座城市的远见与托举。青岛不仅为退役军人解决“后顾之忧”,更是全力支持“最可爱的人”寻找人生新方向,成为“最优秀的人”。2024年8月,创新打造退役军人人才开发基地,标志着青岛已然从“保障安置”跃升至“赋能发展”的新维度。

青岛市“荣军岗”退役军人和随军家属春季专场招聘会。
在“职”为老兵系列活动中,青岛搭建起“人尽其才、企获其需”的双向快车道。“送岗位进军营”“专家公益讲堂”“直通车”“订单式”等培训,助力退役军人实现从“战场尖兵”到“职场精英”的完美过渡。举办军创企业家沙龙、常态化走访调研、落实创业贷款政策……青岛以“全要素孵化、全周期护航”的创新模式,“资源链”“品牌链”“赋能链”三位一体的赋能体系,让迷彩基因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绽放异彩。

2025年青岛市军创企业荣军沙龙。
03
矩阵印记滋养双拥生态
让尊崇之光点亮“荣军星空”
军队是长城,人民是靠山;军地同发展,鱼水情更浓。“荣军谷”的青山碧水舒展成壮阔图景,这座占地320亩的综合服务示范区,以荣军养老区的“银发港湾”、军民休闲区的“共融天地”、康复医疗区的“生命绿洲”、综合服务区的“保障中枢”四大板块为经纬,构筑起覆盖医疗康养、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等22项功能的立体服务网络,形成“一谷四区十功能”的工作新格局。
“感谢党和政府出台的好政策,不仅减轻了我的负担,也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兵的温暖和关怀。”提起青岛市“荣军保”,现住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柳石村的退役老兵张天顺心中满是感动。张天顺今年64岁,此前因病住院治疗,医保报销后,还需自费支付5万多元治疗费用,青岛市为重点优抚对象购买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为其进行了赔付,其个人只需负担不到5000元的费用。
荣军矩阵留下的温暖印记俯拾皆是,荣军之光汇成璀璨的星河,长悬于每个人的心头。青岛仍在不断扩展荣军矩阵“朋友圈”,新增“荣军加油”“荣军驿站”等优待项目,荣军矩阵增至26个子品牌,累计为退役军人提供各类优待优惠近6亿元。“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城市信条如今已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礼遇。

为现役军人送喜报。
作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典范与尊崇英烈的精神高地,青岛同样以赓续红色血脉为己任,构筑起永不褪色的信仰丰碑。胶州市烈士陵园新晋国家级纪念设施的殊荣,为青岛的红色地图再添坐标。27处烈士纪念设施、785处零散烈士墓,构成了青岛的精神脊梁。“烈士寻亲”行动让215位英魂归乡,500余万人自发参与“清明祭英烈”“红色九月”等活动,“菜单化”红色教育课程走进人们的生活,将沉睡的历史档案转化为鲜活的精神养分。
十连冠章映初心,山海同证鱼水情。青岛用30余载时光证明,双拥模范城的创建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接力长跑。如今,“十连冠”的桂冠与“五月的风”雕塑遥相辉映,青岛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更远的远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青岛正在酝酿更深层次的突破,军地携手共建中国海军城,持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青岛华章。
来源 | 青岛早报记者 姜丹宁 通讯员 刘朋朋 图片由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