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苗寨绣娘到非遗掌柜 罗芳的蜡染人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2:05:00    

在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绣里淘非遗集市,一间月租500元的小店里,49岁的蜡染手艺人罗芳正缝制蜡染茶垫,飞针走线中的蜡染布上展现着蓝色千年图腾。许多年前,她还只是黄平县望呗村一位守着老手艺的普通农妇,如今却凭借上千件原创蜡染单品,年入超40万元,让深山非遗“飞”进北上广年轻人的购物车。

“祖辈做蜡染只为嫁衣,哪想过靠它赚钱?”罗芳的蜡染启蒙始于7岁绣花、11岁执笔画蜡,14岁便能独立制作全套苗族嫁妆。在望呗村的岁月里,蜡染是生活,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转机发生在2023年9月。随着凯里打造非遗文旅IP,她咬牙搬离草坪新村,带着蜡染作品进驻绣里淘非遗集市。从最初月销不足千元,到如今店铺年营业额突破50万元,这个曾因“做手工耽误农活”被乡邻不解的农妇,用满墙蓝白艺术品证明:老手艺真能“当饭吃”。

走进罗芳的店铺,蜡染书签、茶席与胸针组成的“新非遗”矩阵颠覆传统认知。“以前一幅蜡画要花费较长时间,现在做茶垫三天就能变现。”她将苗族蝴蝶妈妈图腾微缩成手机链,把雷公山云纹转化成茶席滚边,单价几十元到上百元的“小而美”产品让非遗不再是游客橱窗里的“奢侈品”。

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她发现年轻客群偏爱“能发朋友圈”的伴手礼,便开发出蜡染笔记本、冰箱贴等潮品,其中植物染真丝胸针成小红书爆款,“蓝染+银饰”婚庆系列更被北上广设计师批量订购。两年间,她的产品库已积累上千余款原创单品,复购率也是极高的。

探访当日,恰逢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学生王鑫怡、李晴专程“打卡”。她们举着手机直播货架上的蜡染制品:“这条街是非遗人的宝藏!他们卖的纹样数据库够我们做半年课题。”两位00后坦言,最初是被抖音上和小红书的热搜吸引而来。“传统纹样和当代艺术的碰撞太迷人了!”她们已和凯里非遗传承人约定,一周后将带课题组驻扎小店,用影像记录蜡刀与蜂蜡的对话。“我们要把苗寨的‘活态非遗’搬进展厅。”

如今,罗芳的蜡染版图早已突破小店边界。她在凯里高溪设立“妈妈工坊”,组织6名留守妇女接单代工,采用计件结算模式,让绣娘们“守着灶台也能月入3000元以上”。“机器印花虽快,但替代不了手作的温度。”抚摸着一条售价千元的全手工蜡染长裙,罗芳眼神笃定。她期待更多年轻人握起蜡刀:“老祖宗的手艺,总要有人接着‘写’下去。”

通讯员 阚夕芷田

编辑 余光燕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