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土疙瘩”变“金疙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4:47:00    

【一线讲述】

“土疙瘩”变“金疙瘩”

讲述人:陕西省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刘治国

我是一个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业人。在这片孕育了无数希望的黄土地上,我见证着红薯这个“土疙瘩”成长为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其中,“绥薯1号”的诞生,是我最为自豪的成果。

早些年,绥德的红薯种植模式一直较为传统。乡亲们用着老方法、种着老品种,红薯产量不高,品质也参差不齐,卖不上好价钱,许多农民对红薯发展并不在意。2016年10月,一次偶然机会,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参加“全国红薯擂台赛”时,我带来的红薯赢得了专家好评,这让我信心倍增。

从那时起,我带着团队专注于红薯品种的培育和技术改良,从传统红薯育苗和栽培技术变革入手,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我们辛苦培育出第一批薯苗时,竟连免费赠送都没人要,就连我的亲属也不相信平栽没有根的红薯苗能活。在我的再三央求下,他们才勉强栽了几百株。好在,这几百株不仅活了,而且比传统红薯苗产量高出3倍多。

亲眼看到这好产量,薯农们才逐渐从排斥到主动接受,新品种、新技术也才逐渐得到推广。

为了培育出更适合绥德沙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我们先后聘请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共同进行了种植品种、高剪与脱毒薯苗等8项科学试验。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和改进,终于培育出“绥薯1号”。

这一优良品种经过脱毒处理,病虫害少,茎干少,口感极佳,有着“软硬正好、甜度正好、黏度正好、大小正好”的独特优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绥薯1号”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如今绥德县栽植的5万余亩,年产量10万余吨,年收益近4亿元。它不仅在陕北榆林南部区域得到快速推广,还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被农业农村部认证登记为甘薯类新品种,入选中国薯类品种目录,真正实现了华丽转身。

如今,看着乡亲们因为种植优良品种而鼓起的钱包,我感到无比欣慰。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让更多优良品种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张哲浩、李洁 光明日报通讯员刘涛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0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