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用典」政者正也 以身先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31 10:06:33    

这些用典都出自《论语》,其中《颜渊》篇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都是说“正”的极端重要性。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按照孔子的说法,“政”就是“正”,为政者自身正是第一位的。所谓“上行下效”,没有什么比以身作则更重要、更具有效力的了。

那么,何为“正”?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有符号表示方向,下面表现的是“足”,表示朝着这个方向或目标走过去。有正确的目标和坚定不移的态度,才是正,方能正。方向对了,只要有决心,即使路再远,也有到达的时候。

《新书·道术篇》说“方直不曲谓之正”,《易·干卦》说“刚健中正”,《公羊传·隐公三年》说“君子大居正”,可见端方正直就是正,君子个人品德修养要尽力中正,行动也要符合标准,人们常说“要做正直的人”“公道正派”就是这个意思。

日常生活需要“正”,政治管理更需要“正”。孔子论为政之道,十分注重管理者自身的德行,“正”是其中重要的内涵。据《孔子家语·大婚解》记载,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问“人道孰为大”,孔子说“人道,政为大”,孔子又说“政者,正也”。人组成了社会,就必须有人从事管理,而在社会管理中,“正”竟有如此地位,孔子的话义涵丰富,耐人寻味。《孔子家语·王言解》记孔子说:“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管理者不偏不倚,行为中正,百姓就有遵循,在效仿中也不会出现大的偏颇。

孔子重视为政之道,要求统治者身体力行,做符合道理与准则的事。儒家的“大学之道”,就是成就大人、君子之道。在很大程度上,孔子阐发的修身学说,都可视为统治者的正身之道。孔子的忠恕之道是最好的修身方法,《大学》云:“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中庸》也记载孔子说: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厌恶上司对你做的事情,就不要这样对待下属;厌恶别人这样对待自己,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反过来,道理也容易理解。这就是“絜矩之道”“君子之道”,这也是为政者修己正身的行为方法。

儒家主张修己安人,由内圣而外王,在纵向横向之间,扩展人生的广度、长度与深度。为政者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于教导百姓,安定人心,建立事功。孔子有“庶、富、教”的主张,人口繁衍,经济富足,人心和顺,社会道德风貌改观,才是治理的成效与境界。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教人,人知荣辱而明是非。刑的目的在于“止刑”,在于“佐教”,刑罚的设置不在于惩罚本身。为政者要行德政,身正而心正,其下仿之,上感下化,最终收到不言而教的效果。

孔子“政者正也”的思想论述充分,影响深远。《孔子家语·入官》记孔子之言说:“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为政者要迅速推行政令,没有比以身作则更好的方法了。《群书治要·政要论》说:“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古代的圣王也是这样做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是德位兼备,他们的道德示范作用,都取得了垂拱而治的效果。古代士大夫君子为政亦以自身涵养为先,严格要求自己。如南宋名将岳飞治理军队,首先以身垂范,严于律己,终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效果。古之为政之道,即使放在今天,依然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