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花一世界 一信一经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6:03:00    

张智辉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气分为三候,每候对应一种应时绽放的花卉,谓之“二十四番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梅花、山茶、玉兰、桃花…… 依序接力,如时光写下的诗行。《吕氏春秋》言 “风不信,则其花不成”,花信风不仅是花期的信使,更是农耕文明里人与自然共生的密码 —— 梅花破寒,预告春耕;梨花胜雪,提醒播种;楝花凋零,夏至将至。花信藏着中国人与自然最默契的约定。

泉城花信是从节气物语到消费新篇。当二十四番花信风拂过济南的泉畔山麓,古老的时光密码正在转化为现代消费的新动能。2025 年清明假期,济南重点监测的30家景区接待游客 174.85 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119.10万元。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对 “花信” 的创造性转化 —— 将节气中的花卉时序,编织成可体验、可消费的 “花事经济” 图谱。

济南市适时推出的 10 条精品赏花线路,堪称现代版 “花信指南”:“李清照文化赏花线” 串联趵突泉的海棠、明水古城的玉兰,让游客在 “知否知否” 的词韵中追寻易安的 “试花” 足迹;“泉边花影自驾线” 整合黑虎泉畔的樱花、五龙潭的桃花,将 “一泉一花” 打造成流动的春日画卷。配套的《泉城赏花地图》标注 48 个核心赏花点,精准对应 “清明三候”(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让游客可循花信而来,赴一场与节气的约会。

一花一世界,是花信邂逅场景的创新。济南的 “花信经济”,胜在让每朵花都成为文化的载体。明水古城的 “清照赏花季”,将李清照笔下的 “绿肥红瘦” 化为可触摸的体验:游客在 “词韵花径” 漫步,看汉服舞者演绎《如梦令》,于 “知否茶寮” 体验宋式点茶,茶沫如雪,与窗外的海棠花影相映成趣。这种 “诗词 + 花信 + 沉浸式体验” 的模式,让传统文化从典籍中走出,成为吸引年轻游客的 “网红打卡点”,清明期间明水古城夜间消费占比突破 40%,印证了文化赋能的强大磁力。

场景融合更让花信从“观赏” 升级为 “参与”。泉城公园的 “桃园煮茶” 雅集,将清明节气的 “茶事” 与花信结合:游客围炉煮趵突泉水,泡上一壶白牡丹茶,看花瓣在沸水中舒展,搭配桃花酥、玫瑰饼,听茶艺师讲解 “二十四节气茶单”;毗邻的 “花朝市集” 上,非遗剪纸匠人以 “清明三候” 为主题创作窗花,文创摊位推出 “花信盲盒”,每个盲盒内藏对应节气的花卉种子与古诗卡片,让游客将 “花信” 带回家。这种 “可逛、可玩、可带走” 的消费闭环,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 3 小时,园区二次消费增长 65%。

一信一经济,是从花期到产业链的蝶变。花信的价值,不止于当下的绚烂,更在于对产业的长效赋能。济南国际鲜花港的 “三季开花” 规划,便是对花信风的现代演绎:从早春的腊梅、玉兰,到盛夏的荷花、月季,再到深秋的菊花、桂花,通过 14 类花卉的错峰绽放,将传统的 “春季赏花” 拓展为 “四季花事”。景区同步开发 “花信研学” 项目,让孩子们在春分学播种、谷雨学采茶、芒种学押花,将二十四节气教育融入赏花之旅,成为亲子游的热门选项。

乡村振兴更在花信中找到 “破局点”。钢城区汶源街道的桃花节,紧扣清明 “桃始华” 的花信,将万亩桃林转化为 “田园会客厅”:游客沿 “桃信步道” 打卡,可参与桃花酒酿制、桃木烙画等体验,市集上的桃胶、桃花茶等深加工产品,让花期结束后的 “桃经济” 持续发力;商河县的梨花节,借清明 “梨始花” 的契机,推出 “梨花直播带货”,20 位本土主播在梨园中推销梨膏、梨醋,将花期的 “流量” 转化为农产品的 “留量”,拉动消费超百万元。

花信永续,繁花似锦。济南的实践,印证了 “花信经济” 的核心逻辑 —— 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翼。当千佛山庙会的花神巡游与短视频直播相遇,当明水古城的宋式茶宴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传统文化便有了破圈的力量;当《泉城赏花地图》接入智慧文旅系统,实现 “花期实时查询 + 体验项目预约 + 消费券智能推送”,古老的花信便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对 “花信” 的重新诠释,为文旅产业找到了 “反季节” 发展的密钥,教会我们顺时而为。春天有赏花,夏天有泉韵,秋天有红叶,冬天有温泉 ——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花信’,每个‘花信’都能催生新的消费场景。

“一花一世界” 是对自然的敬畏,“一信一经济” 则是对传统的致敬 —— 当二十四番花信风穿越千年,拂过现代都市的霓虹与乡村的炊烟,便成就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美丽共振。

文人墨客将花信融入生活美学。范成大在《元夕后连阴》中写 “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盼春风早至;陆游《老学庵笔记》载 “中原惟洛阳为天下最,花信最为正时”,道尽对花信的珍视。至清代,孔尚任在《节序同风录》中系统整理花信名录,让每一朵花开都成为可追溯的时光坐标。这份流传千年的 “花期日历”,不仅是自然的节律,更承载着中国人 “顺时而动” 的生存智慧与审美情趣。

站在百花洲畔,看清明时节的柳絮漫过青砖黛瓦,听市集里的叫卖声混着花香飘向远方。实践告诉我们:最好的传承,是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扎根;最美的经济,是让自然的馈赠在创新中绽放。当每一朵花都成为文化的信使,每一次花开都催生新的可能,“花信经济” 便有了永不凋零的生命力 —— 这,或许就是中国人与自然对话的极致浪漫。

“占花信、探春讯” 已成为济南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图知花信,一键寻芳踪”。“寻花觅草”分分钟可以实现。

言说之间,“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若生活在现代,不知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