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孩子创造力超越想象!家校社共探青少年AI素养培养创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4:31:00    

南都讯 4月17日,由广州市教育局、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客户端联合主办的“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颁奖仪式在广州市海珠区举行,展现广州以科技赋能教育的探索成果。作为延展活动,南方都市报还联合腾讯微信举办“人工智能时代广州中小学生素养培养的创新与实践——AIGC技术赋能青少年培养研讨会”。研讨会汇聚高校专家、社会企业代表、中小学及职校代表和家长代表,共议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落地。

“人工智能时代广州中小学生素养培养的创新与实践——AIGC技术赋能青少年培养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主旨演讲

学界业界共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与实践模式

随着 AIGC 技术重塑社会形态,教育正面临深层变革。活动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红带来主旨演讲《AIGC 时代教育更须回到“人”》,探讨如何培养具备人机协同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底蕴的未来人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红。

李红指出,教育的目标是成“人”,教育需超越知识。如今很多人会用AIGC来帮助工作、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但从教育角度而言还不够。“实际上我们丢掉了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问题——你会不会提出问题?我们在使用AIGC的时候,首先得有问题,这才是最关键的。”

在李红看来,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要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一定要学会提出“新问题”——想他人之未想,能在别人提不出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比如,当ChatGPT等人工智能强调“算力”、人人都在谈芯片和算力的时候,deepseek提出却是“算法优化”的问题。为更好地运用AIGC,李红建议,可以树立目标愿景,培养项目思维;可以学会提问,善于在庸常之处提问。“在孩子的教育过程,我觉得应该要培养他们的项目意识,用项目意识去带动各种各样的思考。”

腾讯微信小程序产品经理覃思源。

在智能化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AI 如何深度赋能核心素养的塑造?对此,腾讯微信小程序产品经理覃思源带来主旨演讲《人工智能教育的广州方案——小程序+AI 如何赋能教育》,展示了学生使用小程序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探寻人机共生时代的教育创新密码,为未来人才培养开拓新视野。

据介绍,小程序教育平台是一个以中国原创编程环境——小程序为核心的项目式人工智能学习实践平台。该平台由微信团队于2023年10月内测发布,专门为教学场景推出,旨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小程序开发能力。

“它既是一个创意工具,也是一个编程工具,还是一个人工智能教具。”覃思源表示,小程序教育平台内置AI助手,可以让学生零编程基础上手小程序开发,让孩子的创意想法通过小程序得以实现,相应的小程序编程开发门槛也大大降低;还提供了配套项目模板代码及基础课程,助力青少年以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快捷专业地设计并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微信小程序。目前,全球已有2000多所学校利用小程序教育平台探索教学实践,过去一年学生创建的小程序项目数量累计突破86000个。

此外,小程序作为科创工具已被广东、北京、上海、重庆、澳门等全国多个区域纳入区域权威赛事。2025年3月16 日,第三届广东青少年科技创客大赛启动,在人工智能赛道增设新赛项“微信小程序AI创新挑战赛”,这是广东省“白名单”比赛首次增设小程序专属赛项。

“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活动

获奖名单揭晓

为丰富青少年的寒假生活,激发创造力与探索精神,提供青少年展示自我与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今年1月,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社、 N 视频客户端共同开展“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活动。

赛事自启动以来,收到了来自广州市各区学校学生的踊跃投稿,累计征集作品破5000件,从科技感十足的AI贺年海报,到独具匠心的寒假作业展示;从活力满满的户外探索之旅,到饱含深情的家乡美景推荐,每一份作品都承载着广州中小学生的寒假回忆和成长故事,充分展现了广州学子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和出色的创作才华。

广州市教育局思政处副处长童振波为“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活动优秀组织颁奖。

广州市教育局思政处副处长童振波为“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活动一等奖代表颁奖。

经过专家评审层层遴选,最终共有100余件视频及图片作品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表达脱颖而出。活动现场,与会嘉宾为赛事优秀组织单位及个人颁奖。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红为“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活动二等奖代表颁奖。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红为“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活动三等奖代表颁奖。

广州市白云区景泰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小燕高度评价此次活动,认为其是“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她指出,传统应试教育加剧了内卷焦虑,而AI技术与多元评价体系的引入,为挖掘学生的隐性能力(如创作力、思维能力)提供了新路径。“AI赋能教育、赋能成长,这次活动把‘赋能’两个字具象化。”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思政教学部部长戴欣兰表示,沉浸式体验激发兴趣,学生将寒假旅行制作成视频参赛并获奖,实现了“兴趣向技能的转化”,她强调:“AI时代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创新平台,鼓励他们将生活与学习结合,培养综合素养。”

南方都市报社教育健康新闻部主任尹来为“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活动人气奖代表颁奖。

作为一等奖获奖学生的家长,卢洺哲妈妈表示,孩子此次投稿的正是自己的绘画作品,不仅收获了奖项,更培养了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创造力。“无论是校内学习还是兴趣培养,艺术对他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她提到,此次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创作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对艺术的热爱。

圆桌论坛

家校社联动,共建健康AI教育生态

本次研讨会特别设置圆桌论坛环节,邀请教育专家、校方代表及家长代表共同探讨家校社如何联动,共建健康AI教育生态,呈现AI技术赋能教育的前沿思考与实践经验。

作为大赛评审之一,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红表示,孩子们的创意比成年人更具突破性,他们的社会触觉更敏锐。本次“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活动中,不少作品展示出新生代的AI潜力。他认为,家长们要增强孩子的提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相信孩子的感受力,“家长只需提供技术支撑,将创作主动权交还孩子”。此外,小程序教育平台的发展方向也让他“眼前一亮”,因为编程不是最重要的,想法作为创造力最根本的东西更为重要;培养孩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在过去的教育里是被忽视的。

圆桌讨论环节,教育专家、校方代表及家长代表共同探讨家校社如何联动,共建健康AI教育生态。

广州市白云区景泰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小燕分享了AI教育在该校落地的经验。该校通过“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校外实践”的“三明治”模式,将AI素养培养融入日常教学。面对家长对AI使用的担忧,该校联合高校、科技企业、社区及家长工作坊,通过开放日、亲子工作坊等形式消除信息差。张小燕特别强调要放手让孩子决策,“当家长目睹学生用AI让国宝‘开口说话’,技术焦虑自然转化为教育信心。”

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学生(保卫)科副科长杨跃芹也介绍了AI在职业教育的深度应用。该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中,AI技术已渗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开发等全流程。“服装设计学生运用AI生成数百种纹样后手工筛选优化,既提升效率又保留艺术灵性。”她提出“输入-输出”双向赋能理念:“AI不应替代思考,而要激发学生提出更具行业价值的问题。教育如同移植罗汉松,过度管控导致‘土壤板结’,AI应成为疏松认知土壤的工具。”

家长代表谢女士坦言,孩子是四年级学生,也将面临升学压力,但她更关注AI的长期价值。她说:“与其纠结编程技能,不如思考如何让孩子与AI共同成长。”此观点引发李红教授共鸣,李红教授表示,当AI能自动编程,人类的创意价值反而凸显。他曾问学生会用DeepSeek写情书吗?学生说不会,因为他想要写情书心动的感觉,同理,用DeepSeek一键生成作业,也无法感受思维展开的快乐。“我们可以用DeepSeek去刺激我们的感觉,而不是代替我们的感觉。”

“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

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

“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

图片赛道获奖名单

“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

视频赛道获奖名单

“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

人气奖获奖名单

“我的寒假生活大赏”青少年主题征集赛

优秀奖获奖名单

策划:王佳 陈伟斌 李阳

项目统筹:尹来 陈实 李冠祺 陈成效 关健明 李湘莹

项目执行:邹思曼 邓佳榕 林舒萍 杨舒婷 吴莉洲 林瀚韬 叶可可 麦毓轩 刘苗 杜银龙 实习生 卢怡宁 丁培韵

视觉设计:张博

采写:南都记者 叶斯茗 孙小鹏 程安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任磊斌

视频:南都记者 伊凯文 实习生 陈诗缘 陈思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