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法院:健全涉企服务“四项机制” 赋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近年来,淮滨县法院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坚持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立足审判执行主责主业,将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暖企助企各个方面,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一是健全便民诉讼服务机制。建立涉企案件优先办理机制,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并对涉企案件粘贴“绿码”标识,实行优先立案、优先送达、优先调解、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五优先”法律服务。加大智慧法院建设力度,推出网上立案容缺受理、跨层级协立案、跨区域协立案、上门立案等便企立案机制,满足企业网上立、掌上立、自助立、当场立、就近立的多元化立案需求,实现企业立案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全面推行便捷诉讼服务,为涉企当事人提供集网上缴费、网上申请财产保全、网上开庭等全链条诉讼服务。2024年,网上立案率、缴费率分别达100%和97.97%,切实降低企业诉讼成本。
二是完善审判质效提升机制。坚持调解走在判决前,将孙叔敖“和合文化”与“枫桥经验”相融合,打造“淮枫和畅”调解品牌,鼓励引导企业优先选择诉讼费减半、对抗最小的调解方式解决纠纷,2024年调解率35.47%,全市最高。成立审判大数据监管团队,建立“一周一调度、一周一会商”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案件质效专题会议,对未结涉企案件逐案梳理排查;召开专业法官会议和审委会,集中讨论重大疑难案件裁判结果,通过“穿透式”分析,靶向施策精准整改,推动办案质效稳步提升。2024年,涉企案件平均审理耗时28.28天、上诉率4.38%。大力适用简易诉讼程序审理,减半收取诉讼费用,2024年简易程序适用率93.34%,降低企业诉讼成本。案件判决后,强化判后答疑和督促履行,坚持“有问必答、有疑必释”,积极促进当庭履行,对于不能当庭履行的,由审执衔接员定期回访,全力督促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将纠纷化解在执行前。加强破产案件的审理。通过府院联动机制助推破产清算案件信息互通,依法促进民营企业再生或有序退出。与县财政局联合设立人民法院破产援助资金,9件破产案件使用破产援助资金,保障破产工作顺利进行。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构建经营异常企业公益清算强制退出的常态化机制,对6家长期吊销未注销企业进行强制清算,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执行案件的筛查力度,全年移送执转破案件8件。
三是创新执行工作机制。坚持依法强制执行与善意文明执行有机结合,开展执行通知前置程序,实行民商事案件“两告知一督促”机制,推行失信预告、限消宽限期制度,进一步提升涉企纠纷案件自动履行率。加强与各部门的执行联动,主动与工商、税务、银行、房管中心、公安等掌握身份信息、财产登记的部门协调沟通,在简化财产调查手续等方面达成共识,拓宽财产调查渠道,加快兑现企业胜诉权益。当企业作为被执行人时,审慎开展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采取“活封”“活扣”等柔性执行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执法办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与金融部门建立“信用修复+诚信贷款”联动机制,经法院督促后自动履行的企业,及时为其修复信用,帮助其获得信贷支持,为诚信企业纾困解难。2024年,案件执行完毕率42.95%、执行到位率46.74%,帮助履行判决的9家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四是优化服务暖企机制。建立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在审判执行各个环节,建立“企业自评+法院评估”的共评机制,对涉案企业生产经营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将司法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降至最低。持续发挥淮滨县银企纠纷调解中心作用,促成452件17263万元逾期贷款达成调解,推动金融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实现银行、企业双赢。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联动发改、金融、市场监管、住建、自然资源、税务、公安等部门打好“组合拳”,让企业维权省钱又省心,企业满意度不断提升。积极开展“法治体检”,联合县工商联对70名民营企业家开展法律培训,增强企业法律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为企业提供“点单式”法律服务。
厚植沃土万木兴,换得有凤远方来。2025年,淮滨县法院将不断厚植法治化营商环境“沃土”,深化“四项机制”建设,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切实将“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建设者,案案都是营商环境试金石”的理念落到实处,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汪俊 郭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