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熬夜、久坐……广中医团队揭秘抑郁焦虑主要“推手”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玉
失眠、熬夜、久坐、饮食不规律是“心理亚健康”的四大推手!这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精神卫生研究团队历经两年攻关,通过对广东三地6059名18岁以上居民的大数据分析与AI 建模获得的研究结论。近日,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团队还开发出一款抑郁症风险评估“小程序”,可以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群。

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呈年轻化、高发化。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通过 XGBoost机器学习与逻辑回归模型验证发现,生活习惯与心理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睡眠问题首当其冲,失眠者患病风险达正常人9倍,熬夜(凌晨后入睡)人群风险升高2.6 倍。而久坐与饮食紊乱则会叠加产生危害,每日久坐超8小时者风险随时间递增,而规律三餐可使风险直降72%。
数字化生活也带来新挑战,电子设备日均使用超6小时人群风险增加1.56倍,“通过刷手机缓解焦虑却加剧恶性循环”的“数字代偿”现象在年轻群体中尤为突出。值得关注的是,高学历、单身、城市居住者为高危人群其中广州地区共病率接近半数(48.59%),远超韶关的15.25%,折射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对精神健康的深层影响。
此外,团队还通过深度访谈9名共病患者,发现他们普遍面临着三大棘手的难题。一是疾病带来的身心困扰往往不被家人理解,甚至被简单归因为“矫情”“想太多”,内心的痛苦难以得到共情与支持。二是医疗资源的紧张现状让就医过程充满艰辛,挂号排队两小时、问诊交流仅5分钟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高昂的费用也给经济带来负担。三是在工作与社交场景中,他们常常选择对自身状况保持沉默,不敢让同事知晓,怕被贴上特殊标签。

研究团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个人需从生活习惯入手,坚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每日保持 6000 步运动量,同时可借助社区组织的“早睡打卡”等互动活动强化自律。社区则应发挥基层服务优势,通过举办心理讲座、引入驻点心理咨询师、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等方式。政府需把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培训更多基层心理医生,公司定期给员工做心理筛查。
研究团队成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年轻人被“内卷化”竞争裹挟,加班熬夜久坐已成常态,心理问题呈现显著的低龄化趋势。城市人群尽管拥有优渥的物质条件,却被高强度工作压力与情感孤岛效应双重困扰。而技术革命在带来即时通讯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永远在线”的数字牢笼,严重挤压了公众的运动与睡眠空间。这些社会现象凸显心理防疫的紧迫性,当“心理亚健康”突破个体边界演变为社会问题,构建全民心理防疫体系已成为守护心理健康的必然选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