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海第二批 “飞天”草种顺利返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0:34:00    

本报讯(西海新闻记者 赵俊杰 通讯员 邓艳芳)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由“实践十九号”返回式卫星搭载的青海第二批6类生态林草种,历经15天太空之旅后,近日顺利移交给青海省林草局。

此次交接的试验材料包括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紫羊茅、紫苑、发草、黑褐苔草6类生态林草种,共计62克。此批林草种于2024年9月27日搭乘“实践十九号”返回式卫星进入太空,历经15天在轨搭载试验后,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2024年12月11日,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对卫星搭载种子严谨地保全证据公证,确保了整个流程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目前,青海航天育种试验已从首批生态草种搭载拓展至林木种子及草种搭载,初步搭建起采集、搭载试验、航空搭载、地面选育的全链条体系。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院基于前期青海湖流域、昆仑山区域生态草种种质资源研究成果,后续将持续锚定目标,为青海生态草种航天搭载工作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

青海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草原保护建设和退化修复的草业“芯片”,草种的支撑保障关系着草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省林业和草原局将目光投向了航天育种,继“神舟十五”载人飞船之后,再次借助“实践十九号”返回式卫星,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生态草种搭载之旅。生态草种太空搭载,绝非一次简单的太空旅行,而是一次充满希望与潜力的生态探索。太空的环境特殊,如高真空、微重力、宇宙高能粒子辐射等的诱变作用,将诱发种子基因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而培育出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强的牧草新品种。

“实践十九号”返回式卫星搭载的青海省生态草种的顺利移交,标志着新一批生态草种将正式从航天领域交接至生态建设领域,开启它们在青海大地上的生态使命。省林业和草原局将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力争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强的牧草新品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观察、检测、分析和选育,探究太空环境对其遗传性状的影响,筛选出优良的变异个体,加快乡土草种育种进程,为草品种的选育提供新材料,解决牧草种子“卡脖子”问题,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大美青海作出贡献。

《西海都市报》(2025年04月09日 第A2版:青海·要闻)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