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听丨“代扫墓”何来“不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0:49:00    

评论员 时风

清明临近,却无法回乡祭祖,怎么办?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一则“00后女生做职业扫墓人”的新闻引发热议。大学毕业生可可(化名)从事“别离规划师”工作,每天代客扫墓鞠躬上百次,月收入约四千元。部分网友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扫墓应当亲力亲为,“代扫墓”是对逝者的不敬。

“亲力亲为”固然很好,“代祭扫墓”又有何不可?

其实,代扫墓服务自古有之,在当代社会更有着现实的合理性,我们不必对此大惊小怪。

北宋时期,当时的汴京城就有专门代人上坟的“代哭”行业。到了明清时期,代扫墓也颇为流行。史料记载表明,代祭服务并非现代人的“发明”,而是古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智慧选择。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千古绝唱,道出的正是无法亲临祭扫的遗憾。古人尚且理解这种无奈,今人又何必苛责?

当下,中国有3亿多流动人口。许多游子因工作、经济或健康原因难以在特定时节返乡祭扫。对他们来说,请人代为祭扫难道不比让墓地荒芜更好?正如报道中可可所说,她的客户大多是“在外地无法赶回的亲属,或者腿脚不便的老人”。这些群体需要的不是道德指责,而是社会理解。

代扫墓也绝非简单的“鞠躬烧纸”。可可的工作包括与家属深入沟通、了解逝者生平、按要求摆放祭品、诵读家书等。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和人文关怀。一位从业者表示,有时要在墓前转述家属的心里话,“自己都会忍不住流泪”。这种专业化的情感服务,恰恰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而非轻视。与其质疑其诚意,不如看到其中蕴含的人文温度。

社会在变,祭扫方式自然也会多种多样。从网络祭扫到代祭服务,这些新形式都在尝试解决传统习俗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重要的是缅怀的心意,而非固守某种特定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代扫墓服务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的延续,未尝不是一种创新。

祭奠的核心是心意,只要心存真诚,形式上的变通就不必计较了。

文章最后,附一首打油诗作为结尾:

清明祭祖难回家,

请人代为上炷香。

遥寄心愿了心事,

苛责不敬实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