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三杰”的缅甸救援50小时
4月6日上午,李斌、麻阳、张岩3人回到了沧州的家中。
3月31日,作为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他们飞赴缅甸震区,进行救援。
在震区,他们经受着高温、余震的考验。
虽然在震区救援的时间只有3天,但他们用行动展示着中国形象。

张岩、李斌、麻阳(从左到右)在缅甸
连夜奔赴震区
55岁的李斌,是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队长,也是此次去缅甸震区救援的河北蓝天救援队队长。
“当时听到缅甸地震的消息后,我就有些坐不住了。”李斌说,毕竟这些年来,他和队友们系统学习过地震救援的知识和技能。2023年他们也曾到土耳其震区进行救援,既然具备这个能力,就应该尽自己所能帮助缅甸受灾的民众。
3月30日,李斌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3月31日上午,申请获批。
也是在当天,他们第一时间奔赴首都国际机场,和河北省其他16名蓝天救援队队员集合,飞往缅甸。
3月31日晚上到达缅甸仰光机场后,他们没有停歇,连夜赶往震中所在地——灾情严重的曼德勒。
因为受地震影响,沿途道路阻断、信号不通、环境复杂,原本八九个小时的车程,他们用了12个小时。
在4月1日中午12点左右,他们终于到达曼德勒,被安置在当地一家华人的工厂,作为营地。
简单休整后,李斌、麻阳、张岩和其他队友们带着设备奔赴了救援现场。
“这次来缅甸,我们携带了红外热成像探测仪、生命探测仪、手动破拆工具等设备。”李斌说,主要是想以搜寻幸存者为第一目标,进行快速搜索。
余震不断
“从营地去往救援区,有当地政府和华人商会的同胞提供车辆和翻译。”李斌说,也是在去往救援地的路上,他们看到了震区的真实景象。
“满目疮痍。”李斌说,可以用这4个字来形容。
“大部分楼房已经坍塌,不是倒塌。地面开裂,楼房直接陷了下去。”李斌说,很多楼房的一二层已经看不到,他们能看到的只是上面的几层,到处都是砖头和被挤裂的墙体。
“环境恶劣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李斌说,当地的高温对于队员们来说,又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当地中午的时候,气温在42℃,地表温度在50℃以上。”李斌说,为了安全,队员们要穿长衣长裤的工作服,还要戴手套、N95口罩以及头盔。
为了防止中暑,队员们出发前都要喝上两瓶藿香正气水,在口罩边缘以及太阳穴位置抹上风油精。
“即使这样,出门没一会儿,队员们浑身就湿透了。”李斌说,也有队员出现了虚脱中暑的症状。
“当地的蚊子也是非常厉害的。”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副队长麻阳说,撩裤腿的工夫,腿上就会被蚊子叮。
除了高温,救援现场也是险象环生。
救援队员在一家坍塌的酒店进行救援时,在酒店东北角方向发现了一名遇难者遗体。
当队员想要将遇难者抬出时,却发现遇难者旁边有燃气瓶。队员们只能等到相关人员对现场进行安全评估后再进行救援。
“如果救援不当,燃气瓶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李斌说。
强震之后的曼德勒,余震不断。在寻找一名被困人员时,一场约5级强度的余震悄然而至,救援队员们正在一个长约3米的通道尽头寻找被困者。
“队员进去之前我们做了预警措施。然而预警并未奏效,他们现在想来还会后怕。”李斌回忆说。
不仅仅是这场5级左右的余震,李斌说,在救援现场,余震频繁出现,这也增加了救援难度。

每天救援十几个小时
“少休息才能多救人。我们每天要救援十几个小时。”40岁的张岩说,作为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此次去缅甸3个人中最年轻的一个,他得多努力。
晚上,张岩他们会在营地短暂地休息,“我有时还能休息四五个小时,李队长因为要协调整体的救援工作,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
他们所在的营地,其实是当地华人工厂一个露天的空地。
空地上有一块铁皮板作为遮挡,“这片空地是工厂存放设备的地方,老板临时腾出来让给我们。”李斌说。
队员们每人有一个蚊帐,一张席子。这就是所有的休息装备。
“在露天地里把蚊帐支起来,里边铺上一张席子,我们就在这里休息。”李斌说,因为蚊帐都是透明的,所以队员们休息时也是穿着衣服简单地眯一会儿。
环境虽然艰苦,但大家救援的决心很强。
在当地一处坍塌点进行救援时,李斌他们通过现场的翻译得知,一直站在救援场地附近的一名当地居民,不住地来回溜达,朝救援队员们所在的位置张望,因为他的家属就在坍塌处下边。
经过紧张救援,他们找到了这位男子的家属,但很不幸,已经遇难。
救援队员们在这处坍塌位置发现了一些金首饰。
“我们把这些东西交给了现场的消防和公安人员。经过公安人员核对,救援队员们发现的这些东西,就是现场那位男子的。”李斌说,算是不幸中的一丝慰藉。
“这也算给了那位男子重建家园的希望。”李斌说,让他们感动的是,在他们离开的时候,这位男子满眼泪水,不住双手合十表示感谢。
3名遇难者
4月3日下午1点多,李斌接到上级单位通知,救援队伍开始有序撤离。
“这次救援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我们在震区待了有50多个小时,搜寻到3名被困者,但很不幸3名被困者都已遇难。”
李斌说,他们到震区的第二天一早,就有翻译过来跟他说,缅甸老百姓对你们评价很高,他们说“中国人真棒”。
“虽然救援时间有限,但救援现场也是常常充满着感动。”李斌说,在救援现场,常常有当地居民走过来给他们送面包、点心。
在回营地的路上,很多人见到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China!”
李斌说,他能感觉到他们对这支来自中国的救援队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通过他们的手势、眼神还有面部表情,我们都能感觉到。
李斌说,甚至还有当地居民学会了汉语的“谢谢”,不住地跟他们说:“谢谢”。
当地居民的感谢和救援队员们在救援中不怕苦、不怕累分不开。
李斌说,地震过去这么多天,加上当地的高温,很多遇难者的遗体都有些腐烂了。救援现场到处都是腐化的味道。
时刻准备着
虽然这次在缅甸救援的时间不长,但每一个救援队员很努力地寻找生命迹象。
李斌说,咱们河北的队员都是精兵强将,特别能干。这跟平时的专业知识积累以及严格的体能训练是分不开的,也跟平时对大家的严格要求有关。
“我们这些人代表河北出去,不能给河北丢人,我们3个人代表沧州出去,也不能给沧州丢人。”李斌说。
“都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确实如此。”李斌说,此次作为河北蓝天救援队的队长,他能感觉到河北人身上的侠义、豪迈的气质。有这种情怀在,自然能在救援中冲锋在前。
这次去缅甸救援,是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员第3次进行国际救援。
说起去国外进行救援的感受,李斌说,灾难面前,大家无论什么种族、国籍、文化背景,能够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共同渡过难关,这一点很让人动容。
“我们作为来自中国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国际救援中,代表的是中国的形象。希望用我们的行动,让其他国家的人们更多地了解我们中国的人道主义精神。大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李斌说,另一个强烈的感受是,我们的国家真的强大了,我们的救援队有能力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参与救援。
“在国内,政府有关部门对这次行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我们出行提供了很大便利。在缅甸,得到了华商会和中国志愿者的帮助,没有他们,我们的行动会很艰难。”李斌说,作为蓝天救援队员,他希望世界上没有灾难。
从4月3日下午接到撤离通知,几经辗转,李斌、麻阳、张岩在4月6日上午到达沧州的家。经过短暂的休息,他们又回到日常的工作和训练中去。“时刻准备着,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李斌说。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