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家乡的戏园子
文|巩本勇

桓台县鱼龙湾庄(据《淄博记忆乡村》)
我的老家鱼龙湾,在桓台县的自然村落里,论规模那可是首屈一指的。它包含鱼一、鱼二、鱼三、鱼四这四个行政村,人口数量达到一万余人。可别小瞧鱼龙湾的人,虽然说话带着股草腥味,但要是搭起戏班来唱大戏,那可都是有板有眼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村民对唱戏的兴趣越来越浓,小打小闹早就无法让他们过瘾了,满心只想正儿八经地弄出大动静,搞出大场面。于是,一个计划在鱼龙湾开启了——他们要在原巩家老坟那块地建一个戏园子。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全县的乡村里,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啊!
为了这个戏园子,鱼龙湾四个村派出了各自的顶尖匠工,分别是张经爱、巩保仁、许成会、巩宜明。这四位匠工犹如背负全村希望的勇士,重任在肩,奔赴多个城市考察观摩。他们用心去看、用心去学,将各地的长处与优点一一吸纳,然后精心制定出关于结构、式样、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方案。
这个戏楼的设计极具匠心,在空间布局方面有着明确的规格尺寸。在建筑结构上,戏楼的楼帽采用了单檐歇山顶这种颇具特色的样式,其梁架结构为硬山搁檩式,是传统建筑工艺在戏楼建筑上的一种典型体现。再仔细瞧一瞧那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部位,会发现无一不雕刻着各式各样精美的浮雕图案以及栩栩如生的立体木雕。
为了有效增强声音共鸣效果,戏楼的建造者可谓绞尽脑汁。他们精心地在台板下面均匀地安置了24个大瓮,这些大瓮并非只有一个功能,除了能够增强声音共鸣效果之外,还可以兼作台面横梁的支撑物,在整个戏楼的结构稳固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戏园子建成以后,一下子就成了当时鱼龙湾的标志性建筑,宛如一块璀璨闪耀的招牌,使得鱼龙湾人特别有面子。
村戏由谁演唱呢?自然是本村村民们自演自唱。鱼龙湾子弟戏班的历史相当悠久,大约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
鱼龙湾子弟戏班最初演唱的是山东梆子、小吕戏等地方戏曲。彼时,戏班所采用的唱腔大多是像“四平”“二板”“北宫调”这样的传统曲调,表演形式质朴、简约。小锣鼓“咚咚咚”地敲过三遍之后,演出的大幕便缓缓地拉开了。这时候,一块极为普通的豆腐梆子被当作开板来使用,板胡也开始简单地进行伴奏。值得一提的是,戏班的演出非常接地气,他们连舞台都无需搭建,就在平地上表演,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却有着别样的民间艺术韵味。

在这个颇具规模且底蕴深厚的戏班之中,有不少令人由衷钦佩的艺人,村民巩云峰便是其中一位,他的艺名唤作“叫天”。虽然他始终未曾得到进入正规科班系统学习的机会,可他多年在外地从事吹鼓手的工作,并且频繁地跑“大棚”,可谓见多识广。他表演梆子戏,嗓音极为洪亮,恰似洪钟大吕。在经典剧目《敬德战罗成》里饰演尉迟敬德这一角色的时候,简直将这个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开始涉足京剧这一全新的领域。他出演了诸如《文昭关》《二进宫》等颇具代表性的剧目,凭借自己扎实的表演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鱼龙子弟京剧班的演员。
还有一位艺名叫做“来运”的戏曲艺人巩允苓,他的戏曲生涯宛如一部传奇画卷,充满了曲折与惊喜。时光回溯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当时年仅15岁的巩允苓踏入了高苑小班开始坐科学习京剧,他将自己的精力与心血倾注于小旦这一行当的钻研之中。可是,在他19岁的时候,嗓音倒仓这一情况不期而至。无奈之下,他只好前往潍县的“四喜班”开启二次学艺之旅,开始学习老生。凭借不懈努力,巩允苓逐渐练就了圆润动听的唱腔,扮相也颇具特色,沉稳中透露着端庄。就拿他在《天门走雪》中的表演来说,堪称一绝。他能够表演出涕垂半尺之后瞬间收回、泪滚一寸却稳稳挂于脸颊的特技,这样的表演让观众们无不称奇。而当他饰演《徐策跑城》时,其纱帽展翅的表演更是别出心裁、独具一格。
“咚咚锵,咚咚咚锵……”时光流转,到了光绪三十三年的时候,村里聘来了南石桥村的荣春来教戏。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大批“地方名角”脱颖而出,像老生李青梅、老旦巩子喜、青衣巩献镇等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学习了《朱砂痣》《桑园寄子》《八义图》等好几出京剧折子戏。自那以后,家乡人就对京剧着了迷。
1959年,鱼龙村子弟戏班实现了华丽转身,更名为“鱼龙业余文工团”。这一转变宛如开启一段崭新的文化之旅。自此,这个文工团恰似一个活跃于当地的文化精灵,为民众接连奉献出一场又一场的视听盛宴。台上的演员要是哪天咸肉吃多了,嗓音嘶哑,高音没唱出来,台下马上就会有人放开嗓子替他补上;倘若新手登台一紧张忘词了,台下也会有人搭话把台词接下去。
1977年冬,鱼龙湾子弟戏班重新开始演出传统剧目。他们向高青京剧团学习了京剧《逼上梁山》,之后又马不停蹄地排练了《双蝴蝶》。在这个过程中,巩子峰、巩向坤、巩保华等老演员深厚的艺术功底得以展现,巩端德等新演员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将这些传统剧目搬上舞台后,在全县引起了轰动,甚至连外县的部分地区都受到了影响。
1980年春节的大年初二,戏园子门口张贴出一张硕大的红纸,红纸上预告着,大年初三即将上演京剧《逼上梁山》。这张红纸宛如一张充满魔力的邀请函,将戏迷们的心紧紧吸引住了。
到了戏开场的时候,母亲和三姨拿上马扎,带着我们一帮小孩子去戏园子看戏。“咚咚锵咚咚咚锵……”锣鼓声一响,戏真的要开场啦!四乡八邻的人们朝着戏园子拥来。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姑娘、新媳妇,老奶奶、老爷子,像刮豆叶一样,呼呼啦啦地往前挤,挤得卖糖蘸的倒了车子,卖甘蔗的找不着。
台上饰演林冲的演员,一招一式都充满力量与韵味。他把林冲被逼迫上梁山的无奈与悲愤演绎得入木三分,那高亢的嗓音仿佛能穿透灵魂,周围的观众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在那个没有太多娱乐方式的年代,村戏是春节里最盛大的狂欢。它不只是一场场戏曲表演,更是村民们情感交流的纽带。
“咚咚锵咚咚咚锵……”现在,老家鱼龙湾再度响起了锣鼓声,那些热爱唱戏的乡亲们,时常会聚在一起,唱上几段,过过戏瘾。那锣鼓声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开启了记忆的大门,带着我仿佛穿越回了那已经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淄博市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