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沉浸式思政课激发青春共鸣
编者按
湖湘大地,春潮涌动,三湘儿女,奋楫扬帆。
2024年3月18日至21日,四天时间里,从长沙到常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踏访学校、企业,调研历史文化街区、乡村,日程满满,寄语殷殷。
一年来,从红色基因到创新动能,从文化自信到粮食安全,三湘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正以全方位的突破,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篇章。近日,长沙晚报携手常德日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访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巴斯夫杉杉、常德河街、港中坪村,我们以笔为犁,深耕现场,丈量发展刻度,记录时代景深,共同展现三湘大地以实际行动绘就的精彩答卷。
新闻回放
2024年3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前身是创办于宋代的城南书院,近代以来培养了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名师大家。习近平参观青年毛泽东主题展览,了解学院发展沿革和用好红色资源等情况。在学院大厅,习近平同师生代表亲切交流。他说,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沉浸式思政课激发青春共鸣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春雨润万物,破土为新生。
2025年3月15日上午,妙高峰下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迎来一群手持“二十八画生”征友贴的青年学生。这一天,“第一师范”大思政课首场公益课堂面向大中小学生免费开课,近百名青少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穿越时空,感受百余年前这里激荡的青春理想与爱国热情。
“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此时有了最生动的回应。
红色是最强大的育人基因
2024年3月18日下午,同样是个春雨绵绵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后首次地方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这座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学校。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明仍然激动万分:“我们在大厅等候,习近平总书记出现的时候,在场所有人热烈鼓掌。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很是激动、备受鼓舞。”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带到老师和学生中间:“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那么,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就要与时俱进,让学生真正从革命文化、湖湘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树立新时代青年报国强国的大志向。”
“‘红色’是一师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校史是一师最生动的教材,红色传统也是一师最强大的育人基因。”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罗成翼看来,先辈们的爱国精神、革命情怀、崇高理想、坚贞信念,成为学校的生命底色,更为后世留下了一座不可多得的育人“富矿”。
这一年来,一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不断巩固深化拓展以“大思政”育“大先生”、以“红色血脉”铸“红色师魂”的育人改革成果,推进“大思政+”育人改革实践,推出“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打造“一馆三线”大思政课品牌,形成了“大思政”育“栋梁材”的育人新格局,一师也获评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创新让大思政课堂“活”起来
“同学们,请问你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读书是为了振兴中华!”“读书是为了求知,求知是为了救国!”……在青年毛泽东曾就读的一师八班教室里,“大先生”杨昌济与青年学生们正在热烈地探讨着学习志向。这是“第一师范”大思政课·青春课堂上的一幕,尽管历史人物都由演员扮演,但杨昌济先生掷地有声的话语,还是让明德中学高二学生肖锐凯内心激情澎湃:“太震撼了,和以前的参观感受完全不一样,自己被真正带入到这段历史中,当我听到杨昌济先生说‘读书第一要务是立志’,我想作为新时代之青年,我们更要胸怀报国之心,为现代化中国贡献力量!”青春的誓言,此刻跨越时空,引发共鸣。
“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是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共同打造的沉浸式思政课,于2024年12月25日正式启动。这是湖南继“我的韶山行”“岳麓书院”大思政课堂后,面向大中小学生推出的又一大思政课堂。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整和完善,今年3月13日,面向大中小学生免费开课的官方预约渠道正式上线,首场青春课堂100个名额当天就被抢订一空。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红色教育宣教员邹磊参与了青春课堂剧目的策划、筹备到演出,思政课形式的创新也激发了她的工作热情:“作为一线宣教人员,以前我和观众之间是单一的‘我讲你听’。但现在我们和观众有了交流沟通,我能从他们的提问和表情中获取不同的反馈,帮助我思考如何把思政宣讲做得更好。”
“大思政”育“栋梁材”
“在一师,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过道,都经常让我感觉就像在跨越时空地‘相遇’,每一次都能让我有前行的力量,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已是大四的黎洁,去年曾十分幸运地作为学生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激励我们,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我也一直把这句话牢记于心。”马上就要毕业了,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她将回到家乡张家界,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将把一师的红色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学校的一砖一瓦皆是我们的‘教材’,希望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一师的红色基因注入师生的血脉中。”在陈明看来,培育新时代“大先生”,关键在教师,学校通过靶向聚才、阶梯育才,抓好“大思政课”,构建人才队伍强支撑。“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见人见事见思想的各专业教师,强强联手强化课程资源的优质供给。”目前学校已建设11门红色金课,近一年来又增开6门校级红色课程,探索了一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创新之路。2024年9月,学校历史性突破了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电子信息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实现突破,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迈出重要一步。
千年学府,弦歌不辍;百年师范,人才辈出。未来,一批批新时代的“大先生”将从这里出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